聚焦上半年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预测篇):需求下滑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药材需求下滑 泡沫严重
从需求渠道占比看,中成药临床渠道、中成药OTC渠道和中药饮片渠道,依然是中药材需求的三大渠道,但占比下滑到65.28%,同时电商、线下食材和中兽药消费渠道强势崛起,提取物、保健品和出口渠道下滑明显。
中药饮片方面,广东省OTC渠道的精制高端饮片销售量同比增长61.75%,销售额增长89.63%,毛利率增长48.63%;但普通饮片的销售量同比下降了15.63%,销售额下降8.15%。从销售品种看,上半年鱼胶、鲜虫草、燕窝等贵细品种销售上升,价格涨幅明显;但大枣、党参、无花果和香菇等普通药材销量整体增幅较小,多个品种6月份甚至出现同比、环比下降。
电商渠道是最能直观反映普通消费者对中药和保健食品类的消费倾向。截至2021年4月份,受线下渠道畅通和消费力不足影响,电商主渠道中药类产品销售量同比下降2.36%,为近5年来首次下行。究其原因,一是2020年1-4月份,因疫情防控需要,大量人群在家隔离,电商消费暴涨;二是因为今年整体消费相对萎缩。
数据显示,今年1-4月,药食同源小食品、养生茶、滋补组合、枸杞、蜂蜜类产品销售量靠前。其中,蜂蜜产品、滋补组合、枸杞产品、西洋参、鱼胶、荷叶、山药、精制中药、山参/鲜山参消费增长较快;其它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普通人参的消费量相对下滑,但是山参和鲜山参的消费却在增长,这是否意味着这一类产品未来的行情会发生变化呢?
在出口渠道,2021年一季度,中药材出口量出现明显涨幅,但随后回落,截至2021年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3.14%。
小结
通过对需求端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药材整体供大于求,需求下滑,但由于通胀加上囤积炒作行为,药材行情极为火爆。当前的药材价格并不能反映真实需求,存在“泡沫成分”。
下半年趋势预测:风险加大,产业转型升级
近30年来,国内中药材供应长期处于“买方市场”,账期拖欠和各种扣款成普遍现象。经营商压货待涨成为主要盈利手段。与此同时,中药企业则纷纷走向原产地参与核心原料采购、甚至大规模建仓存储,对自身核心原料控制力明显加强。但大型中药企业在掌控品种的同时,客观上也助长了中药材整体行情。
笔者认为,目前药材市场通胀高点已现,供给明显过剩,需求相对下滑,而在需求企业又纷纷建立自身库存背景下,未来产业可能出现滞胀到下行的转折。这一方面会导致生产端盲目,部分过剩品种继续扩大种植;另一方面,最终将套牢多数缺乏销售渠道的外部资本,以及高位入仓的最终接盘者。
笔者预测,中药材行情拐点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关键要看外部因素的变化:
一是本波涨幅最终超出了预计水平,将对2021年10月份的上涨压力造成提前释放,从而降低下半年整体上涨幅度。
二是下半年行情大概率会出现回调,但下行的时间点和下行幅度,关键要看国际资本泛滥情况能否得到遏制、气候变化、疫情发展,以及人气聚集程度。
三是今年的特殊行情,可能造成今后2-3年市场行情的滞涨甚至低迷。
小结
产地商贩、流通商、需求企业和炒货资本纷纷涌向原产地,一方面,产地合作社和供货商将成最大受益者;另一方面,至少在今年下半年,产新涨价仍将成为常态。
从目前全球疫情发展来看,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仍将持续较长时间。中医中药在抗疫中彰显了独特优势,在此背景下,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广藿香、苍术、茯苓等品种需求量将得到不断放大,部分存在供需缺口品种,不排除短期内价格暴涨,甚至出现断供的可能。
随着产地趁鲜加工政策的逐步放开,必然会诞生一批基于道地药材产地的单品种、区域优势品种饮片企业。这类企业可能是中药龙头企业去产地投产,更多的可能来自传统产地初加工企业甚至个体户。
一场中药产业链的深层次变革,有望就此启动。在此过程中,立足于城市需求端的饮片企业,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成本优势,处境相对尴尬,亟待转型和升级。建议这类企业,不妨尽快与优质道地产地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或联建可溯源生产基地、初加工基地,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本文摘编自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中国中药协会种养殖专业委员会联合编撰的《2021年上半年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暨下半年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