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请登录 | 免费注册
文章详情
 
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立春:向阳而生迎春归 南北巧策避寒潮

发布时间2025-02-03 14:10 点击:228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序幕的拉开,万物复苏的春季自此开始。在北方依然能感知初春之寒冷,但一年中最寒冷的隆冬已过,白天渐长,日照开始增多,大地开始解冻,水面厚厚的冰开始融化,自然界的动物们也慢慢苏醒。而在岭南地区,春意正浓,虽然没有非常寒冷的感觉,但是昼夜温差较大。

   到了立春,我们会发现天气开始逐渐变暖,冬季凋零的草木开始萌发新芽,这是因为被冬季封存到地下的阳气逐渐上浮,地表的阴气逐渐沉降,自然界的生命获得了阳气的温煦,开始生长发育。若此时人体的阳气升发与自然界阳气升发不一致,便会出现种种不适。如所谓的“春困”,就是身体仍处在冬天“沉睡”的状态,还未感受到春天的呼唤,经常觉得疲倦、无精打采、打哈欠等。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宜外出游春,俗称探春、踏春,有利于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

立春民俗

   “食春菜”又叫“咬春”,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中提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咬春,能起到祛风、散初春之寒的功效。萝卜,古称莱菔,冬天“养藏”养肥了脾胃,立春适当食用萝卜,能消食、化积滞。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叫“春盘”,早在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晋代潘岳《关中记》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春蒿味辛、甘,性平,具有止咳化痰、和脾胃、散寒之效,与黄韭搭配可加大散春寒的效果。可见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一直延续至今。

养生原则

   立春之际,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渐升,气温回暖,但倒春寒仍不时来袭,提醒我们养生之道需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北方主要以温阳润燥御春寒为主,南方则应化湿温阳驱湿寒。

   北方立春,寒风料峭,天干物燥,室内外温差显著。此时养生,应以温阳润燥为主,旨在扶助阳气,抵御春寒侵袭,同时润燥生津,缓解干燥不适。饮食上,推荐适量摄入辛味发散之品,如香菜、葱、大蒜等,有助于发散风寒;同时可以适当搭配萝卜、梨、甘蔗、马蹄等养阴润燥的食物。

   南方立春,则面临温差大、寒湿交杂的挑战。此时养生,需以温阳化湿为要,旨在温煦脾胃,驱散体内寒湿,增强机体抵抗力。饮食上,建议适量食用辛散之物,如生姜、韭菜、紫苏叶等,有助于发散体表寒湿;同时适当搭配山药、白扁豆、陈皮等健脾化湿食材的食物。

中医妙招

   药膳推荐

   推荐两款适宜立春时节食用的药膳方,可根据个人体质酌情选用。

   萝卜牛骨汤

   材料:牛骨头500克,白萝卜300克,生姜、胡椒粉、精盐适量。

   功效:温阳散寒,行气消食。

   制作方法:所有食材洗净,牛骨头斩块、焯水,白萝卜切块,生姜切片。上述三种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肉熟,加入适量胡椒粉、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紫苏生姜饮

   材料:紫苏叶10克,生姜3~4片。

   功效:散寒化湿。

   制作方法:上述食材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10分钟,代茶饮用。此为1~2人量。血糖不高者,可以放适量红糖调味。

   散寒沐足方

   材料:紫苏叶、桂枝、生姜各30克。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一同放入锅中,煎水后调至适合的温度,沐足20分钟左右。

   化湿醒脾香囊

   材料:藿香、艾叶、石菖蒲各10克。

   功效:醒脾开胃,化湿去浊。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碾碎后放入防潮袋中,再装入香囊,置于床头。每2周更换内置中药,也可以制作迷你香囊,随身携带。


山东省中药协会     版权所有
扫一扫
关注山东省中药协会公众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天泺路康桥颐东公馆1号楼-701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288701
鲁ICP备2020041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