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三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恰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骄阳灼灼,酷热难耐。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的时节,应该如何科学养生?提醒您要注意防暑、祛湿、防寒三点,才能顺利度过这段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防暑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再加上汗出过多,使得体内的水分丢失增加,还会有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现。众所周知,防暑应多饮水,但不宜饮用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可预备酸梅汤、绿豆汤。此外,西瓜、金银花露、龙虎人丹等均有防治中暑的效果。
酸梅汤
乌梅10克,生山楂15克,陈皮10克,甘草5克,冰糖适量(糖尿病患者不用),煮水代茶饮。酸梅汤口味酸酸甜甜,还能生津止渴、解暑。
扁豆绿豆汤
绿豆30~90克、白扁豆30~90克,冰糖适量(糖尿病患者不用)。脾胃寒者多放白扁豆,平时怕热、便秘者可多放绿豆,加水适量同煮,可放少许冰糖,代茶饮,能防暑消暑。绿豆性凉,可解药,对正服用中药的人不适合。白扁豆祛湿解毒,比绿豆解暑的力量更强,而且性不寒,对平时服中药的患者更友好。豆类大多具有解暑的功效,民间验方常用鲜扁豆叶捣烂取汁治疗中暑。清末医家彭子益指出:暑月忽然昏倒,汗出如雨,头昏不能起立,用重量冰糖水或白糖水频服;或豆浆加盐,热水调化,去渣服。大补中气,胆经相火下降即愈。黄豆一把煎服,治一切暑病甚效。若是病情更重的中暑,可在医生指导下服清暑益气汤之类治疗。
祛湿
大暑时节,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虚而入。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不仅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大便也黏滞。这时候我们要顺应天时,适当运动,让身体自然汗出,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邪,这就是跟着太阳学养生。
运动微出汗
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适合的运动。注意不要过度运动,特别要避免中午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中暑。
睡前泡泡脚
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对长期待在空调房的人更为合适,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扁豆薏苡粥
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大米适量。将薏苡仁、白扁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防寒
大家可能有疑问,这么热的天还需要防寒?现在空调普及,长时间在空调房里工作的白领,该出汗时不能出汗,或过度避暑,贪食冷饮、洗冷水澡、吹冷风,易得“空调病”,中医叫作“阴暑”。阴暑患者主要有发热恶寒、无汗、神疲倦怠,以及因着凉导致的腹泻腹痛、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可以通过吃生姜和藿香正气水来帮忙。
生姜
民谚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实在太热,大家都免不了吃冷饮,健康人食后可能没什么不适,但阳虚怕冷和胃寒的人,吃了容易加重胃寒,导致胃痛、胃胀、嗳气、腹痛、腹泻等。这时候,如果吃几片生姜或煮点生姜水喝,就能温胃散寒。因此,建议喜欢吃冷饮者每天早起吃两片炮姜,或喝点姜糖茶,对保持健康很有好处。
此外,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鲜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毛孔张开,随着汗液排泄,带走体内的余热,对于防暑有一定益处。
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
如果吃了冷饮不舒服,可服藿香正气水,这是解暑的经典药。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适用。如果是因感受暑热导致的阳暑,吃了藿香正气水反而会“火上浇油”。
若服藿香正气水效果不理想,亦可服香薷饮(香薷6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口渴面红者加金银花9克、连翘6克。这时候若喝绿豆汤,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避免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