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请登录 | 免费注册
文章详情
 
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立秋养生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3-08-08 14:05 点击:126 发布者:管理员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四立”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878交节。《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则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二、立秋养生方法

1、饮食——防燥护阴

“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这就是说,秋季饮食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多酸少辛。多食粳米、甘蔗、葡萄、莲藕、石榴、百合等食物来滋阴润燥,少食辣椒、葱、蒜等。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生冯闪闪介绍,平常食欲差、咳嗽者可吃一些山药、白果、杏仁、茯苓等健脾益肺之品;气短易感者可选用太子参、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口干、干咳者可选麦冬、天冬、玉竹、大枣等甘润之品。

2、起居——早睡早起

民间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语,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盛衰随之转换,经历了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所以此时应当及时调整作息,晚上11点左右就睡,天亮再起,逐渐的可以起晚一点,适当午休。

3、穿衣——适当加减

立秋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正是“春捂秋冻”之意,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早晚较凉,要注意增加衣服。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孩子抵抗力较弱,应及时增加衣物。

4、精神——心境宁静

秋季对应的是肺,五脏中肺属金、七情中“忧”也属金,四季中秋也属金,所以秋天容易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感,耗伤肺气,即“悲则气消”。因此,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通过静心学习、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5、运动——适当锻炼

秋天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要适当减少运动强度,不要像夏天时一样暴汗,可以做拉筋舒展的运动,例如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也可出门登山,欣赏美景。

6、防病——注重肺的滋润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邪容易伤津耗气,人们常感“口干、舌干、鼻干、大便干、皮肤干燥”等不适。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此,秋季养生注重“养阴”,必以“养肺”为先。

三、立秋养生小结

《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故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来源:人民网




山东省中药协会     版权所有
扫一扫
关注山东省中药协会公众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天泺路康桥颐东公馆1号楼-701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288701
鲁ICP备2020041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