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请登录 | 免费注册
文章详情
 
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寒露至,这些保健技巧要熟记

发布时间2022-10-08 10:48 点击:652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冷的象征。此时,虽说江南地区还会出现“小阳春”的暖意,但是在北方,早已霜冷袭人,东北和西北有些地区甚至已然飘雪。寒露节气后寒意猛增,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此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体内之时,养生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寒露起居·早睡早起

节气变换,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其中,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可以顺应阳气的舒达。现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寒露着装·不忘添袜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由于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且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足部受凉,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虚而入,轻则伤风感冒,重则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寒露节气应尽量少穿凉鞋、不露脚踝,体弱及平素畏寒怕冷之人应当注意穿上能覆盖踝关节的袜子以护阳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此外,建议晚上用热水泡脚,素体怕冷之人更可用艾叶、花椒、当归等药材煮水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却病延年的效果。此时节也不宜“秋冻”,应注意防寒保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头面部保暖,以防病情加重。

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引起凄凉之感,人们往往易于出现情绪不稳以及伤感、忧郁的心情。此时,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可以防止悲秋。 

红色:能够刺激身体兴奋、产生温暖感,增加心率及脑电波的活动;

橙色:能让人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是暖色系中的代表色彩;

黄色:能让人产生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印象。

寒露饮食·多润少冷

进入寒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其以肠胃病多见。胃部偏寒的人要注意饮食温和,忌食生冷,注意胃部保暖,不暴饮暴食,避免增加胃的负担。此时,饮食宜“收”,少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肉桂、花椒等。可适量多吃甘润的食物,如胡萝卜、莲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梨、柿子、提子、苹果、香蕉、豆腐、牛奶、杏仁、白果、核桃仁、花生、蜂蜜、芝麻等。此外,寒露节气多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如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果蔬,既能护肺,又可增强肝脏功能。每日早餐宜吃温热的粥食,可添加大枣、山药、莲子、栗子、鸡鸭鱼肉等各种润燥食材,加强健脾暖胃、益气养阴、润燥养肺的作用。

寒露运动·别太早

寒露前后,加强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和抵抗力,为冬季到来做好准备,预防感冒。但是运动一定不要“赶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若遇到阴雨天气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不可冒雨涉水,以免感受寒湿。此外,柔和的拉伸运动最适合多风的秋季,体质较差的人也可在室内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或瑜伽等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

寒露保健小技巧

沐浴:秋季经常沐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使肺与皮毛气血相通,从而达到润肺、养肺的目的。一般秋季洗浴的水温可在20~30℃,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

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摩鼻翼外缘的中点迎香穴20次。对冷空气过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现鼻塞、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

摩喉: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住咽喉。端坐或站立,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30次为一遍,可连续做2~3遍。这种方法有利咽、止咳、化痰的作用。

吐纳:临睡前或刚起床时,躺在床上做腹式呼吸,缓慢地深吸气后再吐气,反复30次。也可以在晚餐后2小时,在室外选择一块空气清新的地方,先慢步10分钟,然后站立,两目平视,两足分开与肩平,全身放松,两手掌重叠放在脐下3厘米处,重复做上述的腹式呼吸。

捶背:端坐,腰背挺直,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沿脊背捶打,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如此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如此3~4遍。捶背时暂停呼吸,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感冒。

常笑:笑能使人胸廓扩张、胸肌伸展、肺活量增大,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人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疲劳,恢复体力。




山东省中药协会     版权所有
扫一扫
关注山东省中药协会公众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天泺路康桥颐东公馆1号楼-701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288701
鲁ICP备2020041169号